第一百二十章 大丰收之年

黄昏前面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58看书网 www.58kanshu.com,最快更新泱泱大唐最新章节!

    第一百二十章大丰收之年

    “二公子,有您的信!”

    “搁案上吧!”正在校对书稿的王易抬起头,示意进来的王听将信放一边案上。

    王听依言将信放了下来,马上退了出去。

    王易将最后一张书稿校对了一遍,站起身,扭了两下有点酸痛的脖子,走了两步到窗户边,看了看院子里一道在练琴的苏燕和王昙还在,又走回到案边,将散乱的书稿整理好。

    这部按孙思邈要求写的医学书稿,王易用了将近一年时间,才差不多写好,当然,动笔的主要是苏燕和王昙这两个女人,王易偷懒,只写了小部分,不过校对的事需要他自己负责。

    这部差不多集后世时候内、外、妇、儿等科知识,观点远异于现代医者对疾病认识的医学著作,王易相信会让这个时代及后人震撼的。

    后世的王易最引以为傲的一点就是记性特别好,学过的东西基本不会忘记,他在医学院所学的专业知识,这么多年过去,大部都记着,也能把他们写出来,但他也只写那些常见疾病的原理和诊治要点,一些古代不见记载的病,并没有记述。

    而且王易也尽量用这个时代流行的语句和写作方法写,这可是件挺费神的事,所幸终于完成了。

    在校对完成后,这本书稿就会拿去印刷,以供其他人参考,因此这些天,王易更加忙了。

    书印出来后,最先是满足孙思邈的好奇心,让他先拿回去研究一番,这老道早已经预约过了。

    在王易写作的过程中,孙思邈就差不多把书稿内容粗粗看过一遍,问了王易不计其数的问题,王易在最初时候很有兴趣回到,到后来耐着性子回答,再到后来有点躲着这老道了。孙思邈的问题太多,许多王易都不知道如何回答,回答不了的,他只有以他只记着内容,为何这样写并不是很清楚当借口来解释。

    一些东西受过后世现代教育的人很容易理解,因为有其他一些自然科学的理论可以信托,但身处在唐朝时候,许多原理没有办法解释。

    孙思邈也知道王易有点怕他追问,到后来也很少去问王易,只要求王易将书校对好,印刷出来后,一定要先让他过目,王易当然是答应了。

    巨大的工程差不多完工了,王易心情也非常不错,在将手边的那些已经校对的差不多的医学书稿叠整齐,与前面的书稿放在一起后,才去将信拿了过来。

    看到信封上那娟秀的字体,王易脸上露出一点甜蜜的笑容。

    这是长孙凌写给他的,这已经是这个月的第五封信了。

    自上次王易与长孙涣那一群人起冲突,把长孙涣打了一顿后,他与长孙凌已经很久没见过面了,长孙凌在派人偷偷给王易送来的信中告诉他,这段时间,她的父亲和两个哥哥对她监看的很严,不让她出府游玩,甚至进宫陪长乐公主的机会都没有,但她在信中也告诉王易,安慰王易,一切都没事的,待过段时间,一切就会好的,她希望在今年的冬天,还要能王易府上来赏雪。

    有长孙凌的信送来,王易也都回了信,并在其间赠长孙凌以一词,就是秦观的那首《鹊桥仙》给长孙凌,在七夕时候送给她,长孙凌这小妮子在收到那词后,异常的激动,当即回赋了一首,起誓地表露了情意,在随后,给王易的信越加的频繁,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情意让王易很觉得温馨。

    不过因为这段时间感觉到长乐公主的变化,再加上上次酒后李世民曾有过那番胡话,让王易心思也有了不少的起伏,他真怕万一有那么一天,有些事变成了事实,他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长孙凌。

    王易叹了口气,抽出了信看了起来,信写了好几张纸,除了表述情意,长孙凌还在信中说了一些让她觉得惊喜的事,那就是她的父亲,还有两位哥哥,对她的监看松懈去了,想着过段时间,她不能出府游玩了,长孙凌告诉王易,若她能出府,第一时间就到王易府中,过来看看他。

    长孙凌知道这段时间王易很忙,在以前的信中,也一再叮嘱王易,要他注意休息,别累了身子,这封信中也调皮地说,她要来看看,王易是不是因为劳累瘦了很多。

    王易看完信,嘴角露出一点温情的笑容,想了一会,也提笔蘸墨,给长孙凌写回信,让王听送过去,交到这段时间一直当信使的长孙平手中,让他转交给长孙凌。

    王听按吩咐跑出府去后,王易随后也出了书房,往院子里走去。

    时间已经是十月中,初冬时节,风吹来,有些凉了,走出室外的王易感觉到有些凉,也拉紧了衣服,往院中正在晒太阳弹乐的苏燕和王昙所坐之处走去。

    比刚来长安时候娇媚了许多的苏燕看到王易过来,赶紧迎了过来,王昙也蹦蹦跳跳跟着过来。

    “公子,快过来坐一会吧,想必累着了!”苏燕扶着王易的胳膊,将他按到一躺椅上。

    王易也没推辞,一屁股坐了下来后,即斜躺起来,“燕儿,昙儿,你们今日在弹什么乐?”

    王昙蹲在王易身边,娇声说道:“二哥,昙儿在和燕儿姐学那《高山流水》,一会我们弹给二哥听听,你评鉴一下,我们弹的如何,好不好?”

    “好,今日二哥就不出府了,听你们两人弹乐,”王易捏捏王昙那粉嫩的脸庞,再转向一边的苏燕,“不过你们要弹最好听的曲乐给我听,好不好?”

    “公子有兴趣听,我们一定用心弹!”苏燕说着,即位着王昙过去,在王易不远处席地而坐。

    随着几声前奏拔弹的乐声起来,王易也闭上眼睛,让自己身体休息的同时,静怕听两女弹乐。

    潺潺淙淙的《高山流水》曲乐接着而来,虽然王昙刚刚学弹,稍稍有些生涩,但因为苏燕弹的娴熟,在王易耳中,听着还是很有味,他也渐渐沉迷了进去。

    整个下午时间,王易就在府中,听苏燕和王昙弹乐,间或和两女调笑一番,感觉非常的闲适舒服,苏燕也非常满足,王易能在府中,与她这般相处。

    这段时间,王易事儿多,即使在府中,也没什么空闲,今日这样是难得。

    只不过,这样难得的温馨时光并不多,接下来一段时间,王易又有事儿了。

    很快就是隆冬时节,又一个大朝会日,王易随同百官一道,在太极殿参加朝会。

    在朝会刚开始时候,王易听到了一个让他激动的声音。

    “各位爱卿,朕今日有一个特大的好消息要告诉各位,秋收已经结束,各地的收入都已经统计上报,今年各地上报的收成,远出朕的意外,下面就让民部戴尚书,向各位爱卿通报今年全年的收成情况!”殿上的李世民用中气十足的声音说道。

    时间已经十一月中,全国大部地方的夏收、秋收都已经结束,并进行了统计,冬种也都展开了。各地在开始冬种的同时,也按朝廷的要求,将统计好的收成情况,以最快的速度上报至民部。

    民部的官员,也在第一时间,将各地上报的收成情况整理完整,交给李世民过目,李世民在看到戴胄所呈交的收成情况后,大喜之下又很是疑惑,一再问询其中有没有错误的地方,得到戴胄保证绝不会有错后,这才拿到朝会上来向众大臣宣布的。

    戴胄因为早很多日子就知道了统计的结果,惊喜的感觉已经过去,因此今日应李世民的令,走到殿前宣布时候,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表情流露出来。

    “据各州上报的全年总收成情况统计,今年全国总粮食收入,是贞观三年的一倍多,总产量为…”

    随着戴胄将民部所统计的数据报告出来,殿中百官的嘴巴都随着张大,吃惊的神色越来越浓。

    戴胄所报告的数据中,全国粮食总产量近三亿石,而贞观三年,才一亿多石,只过了一年,所统计的粮食产量竟然翻了一番,也可以说天下的粮食产量成倍增加了,对于上一年末,还非常缺少粮食的大唐来说,这样的数据如何不让关心朝事的百官惊喜。

    三亿石粮食,也就是三百多亿斤,按大唐如今人口约两千余万算,折算到每个人头上,都有一千四、五百斤左右,若这个数据是真实可靠,没有虚报,没有报错的话,那今年百姓的吃饭问题,是完全可以解决了,皇帝和百官再也不用为粮食短缺问题担忧了。

    戴胄在报告中,还特别列举了一些特别的州,比如江南道的杭州、越州、婺州、湖州、扬州等地的粮食收成情况,这些地方的粮食收成,相比去年,更是数倍地增长。

    这些地方粮食收成能如此迅速地增长,正是因为在这些州府,采取了两季水稻,一季小麦或者其他作物的复种技术,三季的收成,与上一年除杭州外基本是单季的种植模式,再加上这些州是首先推广种植占城稻的地方,收成自然成倍地增加了。

    民部所统计的资料是根据各州上报的数据相加的,几个月前,在得到李世民的同意后,以朝廷诏命的形式,下令各州各县的官员,必须在第一时间将收成情况统计上报,以备民部统计需要。

    大唐数百个州,统计数据呈上来,交到民部,再由民部官员校对,数据量并不算很繁杂,但因为统计方法落后,还要核实数据,统计还是挺费时间的,再加上戴胄力求不出差错,更加的费神。

    幸好有朝廷的诏令下达到诸州,各地的数据回报很及时,差不多比往年早了一个月左右上报朝廷,那是因为第一年在许多州县推广复种技术,朝廷或者说皇帝李世民急切需要实际的数据,说服朝中官员,还有天下百姓,接受这种新的种植技术,因此在年初就严令各地官员,每季收割后,已经统计数据,以急报的形式上报朝廷,才能在十一月中就得出了全年的收成情况。

    并不知其中具体情况的王易非常惊异现在官员的办事效率,特别是民部官员的办事能力。秋收过去才不到两个月,就将全国大概的收成情况统计出来了,但他也知道,如今的统计手段落后,朝廷所得的统计资料并不会很准确,只是一个大概的数据,即使是后世时候,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不过以同样方式统计的数据,与往年一比较,那还是有参考意义的,特别是各州县具体数据的比较,就可以基本清楚今年与去年相比,收成增加还是减少了,幅度有多大。

    王易在听了戴胄所作的报告后,心中长舒了口气,他在入长安时候,向李世民所提的奏议,在实施一年,并且是小范围实施后,粮食产量就以如此的幅度增长,还真是个奇迹。

    在大部田地靠天吃饭的年代,受天气因素的影响,收成原本就有很大起伏的。前几年天下遭灾,收成下降,今年的天气可以用风调雨顺来形容,利于生产,再加上南方许多州府都广种一年几熟,还推广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,诸多有利因素夹杂在一起,收成自然大幅增加。

    推广稻麦复种技术的这些州府,粮食收成有这番增长,让朝中大臣们惊叹不已,但王易并不觉得奇怪。正因为以前大多采取单季种植的模式,使得每亩地每年的产量很低,亩产的基数低,粮食大幅增长了,相比较增长率就非常可观了,就如原来每亩一年产量才五百斤,但现在一季就可以收入六百斤,一年三季可在达一千五百斤左右,增长率就是好几倍了,让人听着自然触目惊心。

    这是极大的好事,王易从朝臣们那惊喜至极的神情上明白过来,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大唐的历史,从民生方面改变着历史。

    殿前戴胄已经将收成情况通报完毕,众臣们还沉浸在惊讶中,没有人站出来奏言,这时李世民开口了,李世民脸上一副掩饰不住的喜悦,从御座上走了下来,站到殿前,朗声说道:“诸位爱卿,你们可知道,今年粮食收成为何会如此大幅增长吗?你们可能不一定知道,此都因为是一人提议之故,正是因为他提议的新的种植方式,才让天下出现如此丰产的情况,哈哈!”李世民大笑了两声,再大声地喝道:“朝散大夫王易何在…”。.。

    更多到,地址